五一
快乐

本博客为海南大蟒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官方博客

MENU

精制蟒蛇油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 April 25, 2025 • Read: 94 • 蟒蛇产品

海南大蟒科技有限公司 蟒蛇 缅甸蟒 网纹蟒 黄金蟒 树蟒 黑金网纹蟒 黑钻树蟒 水蚺 绿树蚺 森蚺 蟒蛇皮 蟒蛇油 蟒油 蟒胆 Масло питона Алей пітона Pythonöl Huile de python Питон майы 파이썬 오일 Pythonolja น้ำมันงูหลาม Python yağı Python oil Snake oil Yılan yağı น้ำมันงู Змеиное масло Schlangenöl Huile de serpent Жылан майы ヘビ油 스네이크 오일

蟒蛇油产品:请认准 大蟒海岛龙油东盛弘玉人来 几个商标

摘要:目的:研究蟒蛇油抗炎、抗过敏、止痒的作用。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组胺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DTH)观察其抗过敏作用;用4-氨基吡啶(4-AP)诱导小鼠皮肤过敏性瘙痒观察其止痒作用。结果:蟒蛇油能显著对抗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抑制组胺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同时降低DNCB诱导的小鼠过敏反应,并且能明显减少4-AP诱导的瘙痒反应的舔体次数。结论:蟒蛇油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

标题:精制蟒蛇油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国鑫,任薇,武文,苏冀彦,赖正权,易宇阳,苏子仁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目的:研究蟒蛇油抗炎、抗过敏、止痒的作用。方法: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和组胺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DTH)观察其抗过敏作用;用4-氨基吡啶(4-AP)诱导小鼠皮肤过敏性瘙痒观察其止痒作用。结果:蟒蛇油能显著对抗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抑制组胺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同时降低DNCB诱导的小鼠过敏反应,并且能明显减少4-AP诱导的瘙痒反应的舔体次数。结论:蟒蛇油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

关键词:蟒蛇油;抗炎;抗过敏;止痒;动物实验;小鼠

引言:蟒蛇油为蟒科动物蟒蛇的脂肪经炼制提取而成,历史应用于皮肤疾患,近年来有文献报道蛇油具有抗炎、止痛、加速皮肤的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力等功能。本研究从抗炎、抗过敏、止痒等几个方面对蟒蛇油进行药理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 动物:昆明小鼠,体重(20±2)g,SPF级,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药品:精制蟒蛇油,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提供;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皮炎平)由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二甲苯由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生产;组胺由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2,4-二硝基氯苯(DNCB)由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4-氨基吡啶(4-AP)由sigma公司生产;生理盐水由佛山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抗炎实验:健康昆明种小鼠72只,分组后在右耳前后两面涂二甲苯致炎,正常对照组涂蒸馏水。致炎0.5、1、2小时后分别用相应剂量的药物在右耳涂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涂蒸馏水。4小时后处死小鼠,剪下双耳,用8mm打孔器在左右耳相同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以两耳片重量差为炎症肿胀度,计算肿胀抑制率。
  • 组胺致小鼠皮肤血管渗透性实验:健康昆明种小鼠72只,分组后用8%硫化钠酒精溶液法在小鼠背部脱毛,将受试药涂布于背部脱毛区,连续给药7天。末次涂药1小时后于背部脱毛区皮下注射0.1%组胺,同时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30分钟后处死动物,剪下蓝斑皮肤,剪碎后用丙酮生理盐水浸泡24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在610nm测定光密度,确定染料渗出量,判断药物对组胺所致的皮肤血管渗透性的影响。
  • 抗过敏实验:健康昆明种小鼠72只,分组后用8%硫化钠酒精溶液法在背部、腹部脱毛,24小时后用5% DNCB涂布于小鼠脱毛后的腹部皮肤致敏,次日强化1次,正常对照组涂布蒸馏水。致敏前1天开始皮肤涂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40分钟后,用1% DNCB丙酮液涂右耳激发过敏反应,正常对照组涂布蒸馏水,24小时后处死小鼠,剪下双耳,用8mm打孔器在左右耳相同部位打下圆耳片,称重,以两耳片重量差为肿胀度,作为迟发性超敏反应(DTH)强度指标,同时剖取胸腺、脾脏称重,计算胸腺、脾脏的肿胀指数。
  • 止痒实验:健康昆明种小鼠72只,分组后用8%硫化钠酒精溶液脱毛法在背部脱毛,将受试药涂布于脱毛区皮肤上,每天1次,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40分钟后颈背部皮下注射4-AP,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记录各组在10分钟内的舔体次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当总体方差齐时选择LSD法分析;当方差不齐时选择Dunnet t C法分析。

结果

  • 蟒蛇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造模后模型对照组耳肿胀度增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造模成功。各给药组小鼠耳肿胀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蟒蛇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各给药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蟒蛇油抗炎效果与阳性药效果相当。
  • 蟒蛇油对组胺致小鼠皮肤血管扩张的影响:造模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造模成功;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蟒蛇油高、中剂量能够对抗组胺所致小鼠皮肤血管扩张,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高、中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蟒蛇油抑制皮肤血管通透性的效果与阳性药效果相当。
  • 蟒蛇油对DNCB诱导的小鼠DTH的影响: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说明造模成功;蟒蛇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蟒蛇油对DNCB所致小鼠皮肤DTH引起的耳廓肿胀有显著的对抗作用,能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给药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蟒蛇油对机体免疫系统无不良影响。
  • 蟒蛇油对4-AP诱导的小鼠过敏性皮肤瘙痒反应的影响: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皮肤瘙痒模型造模成功;蟒蛇油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减少4-AP诱导的皮肤瘙痒模型的舔体反应次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蟒蛇油具有抑制小鼠过敏性皮肤瘙痒的作用。

讨论: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是常规的急性炎症模型,蟒蛇油抗炎机理可能在于其能通过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以及阻碍或解除效应器官应答来减轻或消除炎性反应。炎症是机体受各种致炎刺激物损害后机体对被损害组织的一种防御和修复反应。本实验所用化学介质组胺是致炎剂,组胺可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限性水肿。蟒蛇油抗炎的机理可能为其能够阻断H₁受体或者有对抗组胺的效应,从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从而减轻或消除过敏症状。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种超敏反应。蟒蛇油的抗过敏作用机理可能与影响炎症小鼠的一些细胞因子有关。4-氨基吡啶(4-AP)是一种钾通道阻滞剂,蟒蛇油抑制4-AP所致小鼠过敏性皮肤瘙痒反应的机理可能在于其能够阻滞肥大细胞的Ca²⁺通道,减少Ca²⁺内流从而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结论:蟒蛇油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但鉴于蟒蛇油化学成分复杂,本课题未进行深入的实验分析,因此其发挥效力的物质基础尚待进一步研究。


精制蟒蛇油抗炎、抗过敏及止痒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国鑫,任薇,武文,苏冀彦,赖正权,易宇阳,苏子仁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期刊:《新中医》2010年12月 第42卷第12期
DOI:原文未标注


摘要

目的:研究精制蟒蛇油的抗炎、抗过敏及止痒作用。
方法

  • 抗炎实验:采用二甲苯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和组胺诱导皮肤血管通透性实验。
  • 抗过敏实验:通过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DTH)。
  • 止痒实验:利用4-氨基吡啶(4-AP)建立小鼠皮肤瘙痒模型。
    结果
  • 蟒蛇油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和组胺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率约70%)。
  • 蟒蛇油高、中剂量组可降低DNCB诱导的过敏反应(耳肿胀度减少50%以上)。
  • 蟒蛇油显著减少4-AP引发的瘙痒舔体次数(高剂量组效果接近阳性药)。
    结论:蟒蛇油具有明确的抗炎、抗过敏及止痒作用,效果与激素类药(如皮炎平)相当。

实验设计与结果

1. 抗炎作用
  • 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组胺诱导血管通透性增加。
  • 结果
    | 组别 | 耳肿胀度(mg) | 抑制率(%) |
    |----------------|----------------|-------------|
    | 模型对照组 | 2.77±0.21 | - |
    | 阳性对照组 | 0.77±0.80 | 72% |
    | 蟒蛇油高剂量组 | 0.81±0.22 | 71% |

    • 蟒蛇油通过抑制组胺释放和降低血管通透性发挥抗炎作用。
2. 抗过敏作用
  • 模型:DNCB诱导迟发性超敏反应(DTH)。
  • 结果
    | 组别 | 耳肿胀度(mg) | 胸腺指数(mg/g) | 脾脏指数(mg/g) |
    |----------------|----------------|-------------------|-------------------|
    | 模型对照组 | 1.38±0.93 | 34.49±9.55 | 44.00±5.52 |
    | 蟒蛇油高剂量组 | 0.66±0.09 | 20.89±8.31 | 37.96±10.08 |

    • 蟒蛇油显著抑制T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且不影响免疫器官功能。
3. 止痒作用
  • 模型:4-AP诱导小鼠皮肤瘙痒。
  • 结果
    | 组别 | 10分钟内舔体次数 |
    |----------------|-------------------|
    | 模型对照组 | 48±6 |
    | 阳性对照组 | 23±3 |
    | 蟒蛇油高剂量组 | 27±3 |

    • 蟒蛇油通过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减少瘙痒行为。

作用机制分析

  1. 抗炎机制

    • 阻断H₁受体,减少组胺介导的血管扩张和渗出。
    • 抑制前列腺素(PGI₂)等炎症因子释放。
  2. 抗过敏机制

    • 调节T细胞活性,降低DTH反应强度。
  3. 止痒机制

    • 抑制肥大细胞Ca²⁺内流,减少组胺释放。

讨论与展望

  • 蟒蛇油作为传统中药,其抗炎、抗过敏作用与现代药理学研究一致,安全性高(无显著免疫毒性)。
  • 研究局限性:未明确其具体活性成分(如脂肪酸、维生素E等)的作用机制。
  • 未来方向:深入分析有效成分,拓展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惠琴等. 蛇油治疗烫伤及其它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J]. 南京中医药学报, 1990.
  2. 徐建华等. 4-氨基吡啶诱发小鼠舔体反应与组胺释放的机制[J]. 药学学报, 1996.
  3. Savin JI. Recent Advances in Dermatology[M].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0.

原文下载点击此处跳转

j_00.jpg

j_01.jpg

j_02.jpg

Archives QR Code Tip
QR Code for this page
Tipping QR Code